- 缀旒
-
(綴旒, 缀旒)
亦作“綴斿”。 亦作“綴游”。
1.猶表率。《詩‧商頌‧長髮》: “受小球大球, 為下國綴旒。”毛 傳: “綴, 表;旒, 章也。”鄭玄 箋: “綴, 猶結也;旒, 旌旗之垂者也。”馬瑞辰 通釋: “古者以旗致民, 即是以旗旒為表, 故《詩》綴旒並言, 以喻 湯 為下國表則也。”《魏書‧禮志四》: “非所以儀刑萬國, 綴旒四海。”宋 王安石 《後殿朝次偶題》詩: “百年文物士優游, 萬國今方似綴旒。”2.比喻君主為臣下挾持, 大權旁落。《漢書‧五行志下之下》: “ 董仲舒 、 劉向 以為先是 晉 為 雞澤 之會, 諸侯盟, 又大夫盟。 後為 溴梁 之會, 諸侯在而大夫獨相與盟。 君若綴斿, 不得舉手。”顏師古 注: “ 應劭 曰: ‘斿, 旌旗之旒, 隨風動搖也。 ’言為下所執, 隨人東西也。”《後漢書‧張衡傳》: “夫 戰國 交爭, 戎車競驅, 君若綴旒, 人無所麗。”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‧時序》: “降及 懷 愍 , 綴旒而已。”3.喻指一般居虛位而無實權者。梁啟超 《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》: “土風不諳, 語言難曉。 政權所寄, 多在猾胥, 而官為綴旒也。”4.比喻國勢垂危。《文選‧潘勗<冊魏公九錫文>》: “當此之時, 若綴旒然。”張銑 注: “旒, 冠上垂珠, 而綴於冠者, 言帝室之危如旒之懸。 然, 辭也。”《魏書‧肅宗紀》: “祖宗盛業, 危若綴旒, 社稷鴻基, 殆將淪墜。”《舊唐書‧玄宗紀上》: “大業有綴旒之懼, 寶位深墜地之憂。”《續資治通鑒‧宋高宗建炎四年》: “臣觀今日國勢, 危如綴旒。”5.用以比喻情況危急。唐 孫揆《靈應傳》: “矧妾一女子, 父母斥其孤貞, 狂童凌其寡弱, 綴旒之急, 安得不少動仁人之心乎?”
Ханьюй Да Цыдянь. 1975—1993.